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研究員兼秘書吳聲舜先生介紹臺灣山茶

 

圖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吳聲舜秘書(當時為臺東分場分場長),於「2015年臺灣國際茶文化創意與科技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n Tea Culture, Creativity & Science TAIWAN 2015,IFTCCS) 」口頭發表與介紹臺灣山茶。

  吳秘書以「臺灣山茶的發現與資源利用況」為演講題目,分為兩大主軸,分別為「臺灣山茶的歷史紀錄」與「臺灣山茶的資源利用現況」,於前言說明臺灣山茶亦稱「臺灣原生山茶」、「臺灣野生山茶」或「臺灣野生茶樹」,西元1717年清康熙年間《諸羅縣志》便有記載南投一帶山茶採摘製茶之紀錄。日據時代將臺灣山茶製作成紅茶,認為其品質優異。茶改場則於1960年至2000年代陸續調查全臺山茶,並栽植於場內種源庫,並依其親緣分為兩種:臺灣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 var. formosensis )及永康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 var. yungkangensis ),不過有些文獻也將垢果山茶(Camellia furfuracea)列為廣義的臺灣山茶。

臺灣山茶應用上最具經濟效益者,為茶改場魚池分場育成之臺茶十八號品種,是以臺灣山茶為父本,緬甸大葉種為母本雜交所得,而新推出的臺茶24號則為永康山茶品系,顯示臺灣山茶再次於臺茶歷史扮演重要角色。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郭芷君
  • 貢獻者
  • 時間起
    201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