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番 江州三井寺 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現存放在嚴放寺,石刻如意輪觀世音附有基座和石牌。建物尺寸(公分):如意輪觀世音長29.0,寬30.0,高90.0;基座長6.0,寬24.0,高30.0。如意輪觀世音意即救拔天道的觀音。
嚴放寺沿革碑記載:「1920年(大正9年)三井株式會社在三坑取得採礦權。但是開採一直不順利,承辦人細川秀吉主任回日渡假時到鐮倉縣長谷寺向十一面觀音祈求,並在1931年(昭和6年)於三坑山頂上,建了木造佛寺供奉十一面觀音石像,由法王寺兼管,第十四番第十五番觀音石佛隨後並立。」此處所指十一面觀音石像即第十七番札所,與第十四番、第十五番三座捐獻者均為企業體。此三座石觀音均呈立姿,形像上較接近漢傳觀音,為何會如此?推測原因為初立的石像因炭礦災變遭到破壞,1931年(昭和6年)後由天台宗修驗道的法王寺中澤慈愍,重新向「臺灣炭礦株式會社」募款立像建寺,製造的工匠已非原來的日本匠人,而是就近請在臺漢人工匠製作,因此現存的觀音形像比較傾向漢傳觀音。
法王寺住職中澤慈愍離臺後,地藏王菩薩巖及法王寺均由住民接手管理,然已無力兼管山頂木造小寺,以致別院破敗荒涼。1970年(民國59年)於靈泉禪寺受在家居士戒的郭清榮,糾合同道重新建立,取名「嚴放寺」,並規劃登山步道。寺內的老照片顯示,建寺的過程中,主祀的十一面觀音保存完好,但另兩座巡禮用的石觀音有部份毀損,只剩兩面石牌,但與其他札所的基座完全不同。郭居士辭世之後,由妻子管理嚴放寺,2001年(民國90年)代時將嚴放寺捐贈給中台禪寺。中台禪寺將三座觀音石像全部重塑金身,高大偉岸,已完全不似巡禮文化的觀音石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