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芹壁聚落的形成

本文由連江縣政府委託案件《連江縣縣定古蹟「芹壁天后宮」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為撰寫依據,此調查報告完成於民國108年(2019)4月,果相建築事務所為研究單位。內容記錄為芹壁天后宮歷史背景、聚落環境、建築結構、修復工程等細節。

馬祖地形受制影響,能開墾的腹地不足,因此聚落建築多座落於濱海面的澳口,形成「一村一澳口」的特色。東北季風因素使聚落選址多為南向坡面的澳口,不過北向聚落有較佳的漁場優勢,如北竿芹壁村與南竿復興村為少數面北聚落。

芹壁聚落的開發,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此地多作為中國大陸沿海漁民海上停泊休憩之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之後,隨著政局不安,人民生計困苦,原居於中國沿海的羅源、連江、長樂等地的同村或具有血緣的居民漸漸向外拓展據點,在川石島、瑯崎島、目嶼島、粗盧島、馬祖列島上定居,形成了具血緣關係的村落,例如福建省長樂縣鶴上鄉的「玉溪陳氏」家族以從事海上漁業捕撈為生,至清末民初之際,便攜家帶眷定居於芹壁村落。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果相建築事務所(2019)。芹壁天后宮的歷史研究。連江縣縣定古蹟「芹壁天后宮」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書(頁2-1~2-3)。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