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園同樂社於統天宮前排場

      

    臺灣民間子弟軒社,如:北管、南管、什音、八音、大班鑼鼓等,其人員招募來源及組成方式,大致上分為四種,一為地緣:由鄰近區域居民組成;二為業緣:由相同職業或產業成員組成;三為宗族緣:由家族內成員組成;四為組織緣:由同一組織,如廟宇信眾、商行會社成員組成等。


  同樂社原名娛巧社,成立於日本時代,社名取「娛樂巧聖先師」之意,可知參與者以木業從業人員為主,屬業緣組織。臺灣光復後,由時任社長的李阿江招募木匠及泥水匠等同業人員加入,因社員來源不僅限於木業從業者,因而更名為同樂社。為增強社員前後場技藝,聘請艋舺十義軒多位先生前來指導前場身段,自1946年起至1972年間經常演出子弟戲。


  同樂社因地緣關係依附於桃園統天宮,社館亦設於廟內。統天宮主祀三聖恩主,以關聖帝君為尊,每年關聖帝君聖誕時,同樂社按慣例擇時於廟埕排場扮仙為祂祝壽。


  排場,或稱「擺場」,意為舖排場面以演出音樂或戲曲,是隆重的演出型式,以顯示雙方深厚的交陪關係及對神明之崇敬,先演奏鬧廳曲牌開場,接著演奏扮仙戲曲,常見扮仙為三仙會、三仙白及醉八仙等。 

基本資訊

  • 出生地點-縣市區
    桃園市
  • 生年月日/時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 國籍
    臺灣
  • 撰寫者
    吳敏惠
  • 卒年地點-地址
    和平東路二段107巷11弄16號6樓之2
  • 卒年地點-緯度
    null
  • 卒年地點-經度
    null
  • 性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