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子弟軒社,如:北管、南管、什音、八音、大班鑼鼓等,其人員招募來源及組成方式,大致上分為四種,一為地緣:由鄰近區域居民組成;二為業緣:由相同職業或產業成員組成;三為宗族緣:由家族內成員組成;四為組織緣:由同一組織,如廟宇信眾、商行會社成員組成等。
同樂社原名娛巧社,成立於日本時代,社名取「娛樂巧聖先師」之意,可知參與者以木業從業人員為主,屬業緣組織。臺灣光復後,由時任社長的李阿江招募木匠及泥水匠等同業人員加入,因社員來源不僅限於木業從業者,因而更名為同樂社。為增強社員前後場技藝,聘請艋舺十義軒多位先生前來指導前場身段,自1946年起至1972年間經常演出子弟戲。
同樂社因地緣關係依附於桃園統天宮,社館亦設於廟內。統天宮主祀三聖恩主,以關聖帝君為尊,每年關聖帝君聖誕時,同樂社按慣例擇時於廟埕排場扮仙為祂祝壽。
排場,或稱「擺場」,意為舖排場面以演出音樂或戲曲,是隆重的演出型式,以顯示雙方深厚的交陪關係及對神明之崇敬,先演奏鬧廳曲牌開場,接著演奏扮仙戲曲,常見扮仙為三仙會、三仙白及醉八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