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包爐丹

包爐丹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在科學及醫學尚未昌明及普及的年代,神明信仰是常民百姓精神的寄託,日常生活遇到不順利的大小事,如生病經久未癒、居家不安穩、嬰幼兒晚上吵鬧不休、家中有人被鬼附身終日胡言亂語等狀況時,都會到廟裏求取「爐丹」。民間早期咸信「爐丹」具有神奇療效,將之和水服用後,就能立時藥到病除、驅鬼除魔。爐丹是香爐內燃燒檀香殘餘結成的硬塊,因形似丹藥,因此被稱為「爐丹」。有些民俗療法所開的藥方中,也會將爐丹視為藥引。


  早期,常見神威顯赫、濟人無數的廟宇,廟方管理單位會在廟內或大爐旁邊,準備放有紙片或金紙的盒子,方便信眾從大爐內舀香灰,即照片中的「包爐丹」。近二十年來,因醫院診所在臺灣已十分普及,吃爐丹治病因缺乏科學證據,被視為迷信行為而逐漸消失,多數的廟宇也不再主動提供爐丹紙供信眾取用。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包爐丹 / 撰寫者:吳敏惠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48821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地點-縣市區
桃園市
撰寫者
吳敏惠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