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石泉,獨白。早年從事佛像藝術工作時,往返大陸和台灣兩地,留下各地不同地貌深刻印象,太魯閣大理石、江蘇太湖石、太行山岩壁。岩石變化萬千的造形是我製作茶壺的素材,也是記錄下土地的記憶。泉水之處會有岩石相伴,我把流水過溪石的意象,呈現在茶壺創作上,如茶湯自茶壺傾流而出。在茶事過程中,獨自一人飲茶,杯起杯落,嘗過生命甘苦,看見人生百態,
創作自述中提到︰我的雙眼凝視著,它依然靜默佇立在湖中─石。我的心也一片清淨,它慢慢從石縫間傾泄而下─泉。掬起杯,只邀天地和我獨白。在此引用張清淵教授的評論,「感受到茶壺來自於石頭造形跟質感的處理,它對於壺把、壺身的設置,並沒有拘泥於宜興壺必須把壺把很完整顯現在視覺,或者是在物理性空間裡面,它讓石頭很自然的形成石頭存在的狀態,然後轉換出中國對文人石穿梭透的概念,所以作品本身上,它可以不要是茶壺,也可以不要是石頭,但它是一個茶壺,又是一個石頭,符合我重新詮釋的概念,它可以帶到另一個可能上面,那也脱離過去影響台灣茶壺很久的宜興壺的製作方法和美學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