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市大觀音亭第30方

柴胡、黃芩、常山、半夏、青皮各壹錢、天花、知母各八分、甘草六分、烏梅貳粒、生姜叁片。水貳大杯煎八分。


本方是治療瘧疾的經驗方。柴胡、黃芩合用能夠清熱燥濕、調和氣血,解決病人感覺忽冷忽熱、口苦、咽乾的症狀。考量患者可能感覺熱的時間會比感覺冷的時間要久,所以加了天花(天花粉)和知母、烏梅,更能加強清熱滋養、止渴的作用;常山有毒、有強烈的致吐作用,用來湧吐胸隔間的痰濁之物,常配合溫和的甘草一起使用,現在較少拿來當催吐劑,主要用來治療瘧疾。半夏、生姜(生薑)可以止吐,減輕常山催吐的副作用,青皮調整腸胃功能且能當作藥引子,行氣止痛。


本首藥籤出自臺南「大觀音亭」。大觀音亭原有藥籤60首,因第11首亡佚,故現存藥籤59首,沒有分科別;此外,大觀音亭原有的第24、47、53與56首藥籤,是由「紅毛樓觀音佛祖」的第24、47、53與56這四首藥籤來取代。由此亦可得知,早期的藥籤在不同宮廟之間,存在著一種流轉與傳用的情況。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