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市大觀音亭第26方

胆草、生地、當歸各叁分、黃芩、枝子、澤瀉、木通、車前、柴胡、甘艸各五分。水壹中杯半煎六分服。


此籤方就是瀉肝膽實火的著名藥方「龍膽瀉肝湯」,肝火旺的病人可見腋下兩旁的肋骨疼痛、頭痛易怒、嘴巴有苦苦的味道、耳朵紅腫聽不清、且眼睛充血發紅的情形,甚至陰部有腫、癢、濕的狀況。方中胆草即為龍膽草,和黃芩、枝子(梔子)皆為大苦大寒的藥,能共同清瀉肝膽經的溼熱;加上澤瀉、木通、車前(車前子)清利濕熱,使濕熱隨小便出,此處木通應是無毒的川木通,有毒的關木通現在則已經禁用;生地、當歸滋養肝血,並且可以防止苦寒的藥耗傷陰血;柴胡舒暢肝膽之氣,作為引經藥,加上甘艸(甘草)調和所有的藥,通方大多為寒涼且為苦的藥。


本首藥籤出自臺南「大觀音亭」。大觀音亭原有藥籤60首,因第11首亡佚,故現存藥籤59首,沒有分科別;此外,大觀音亭原有的第24、47、53與56首藥籤,是由「紅毛樓觀音佛祖」的第24、47、53與56這四首藥籤來取代。由此亦可得知,早期的藥籤在不同宮廟之間,存在著一種流轉與傳用的情況。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