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市大觀音亭第2方

防風、荊芥、連翹、薄荷、川芎、當歸、白朮、白芍各八分、山枝、黃岑、甘草各五分、桔梗、滑石、各壹錢、生姜叁片。水貳大杯煎八分服。


本方為《醫方集解》的「防風通聖散」加減。防風、荊芥、有解表發汗的功用;連翹、薄荷,能清熱透疹;桔梗可以解除喉嚨不適和排膿,又可引諸藥藥力上行;黃岑(黃芩)、山枝(山梔)、滑石可清熱瀉火,且滑石可以祛溼和收斂瘡口;當歸、白芍、川芎能養血活血;白朮、生薑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此方劑通常用來治療頭面部痘瘡,且煩躁、口乾咽喉痛的病人。


本首藥籤出自臺南「大觀音亭」。大觀音亭原有藥籤60首,因第11首亡佚,故現存藥籤59首,沒有分科別;此外,大觀音亭原有的第24、47、53與56首藥籤,是由「紅毛樓觀音佛祖」的第24、47、53與56這四首藥籤來取代。由此亦可得知,早期的藥籤在不同宮廟之間,存在著一種流轉與傳用的情況。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