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受虛癆悶滿咽,虛寒冷疼實難痊。胸中氣逆頭暈痛,速積陰功奉祖先。
野山一錢、甘草一錢、干羗一錢、半夏錢半、肉桂五分、桔紅二錢、廣木香八分、爐丹一包,化單合水一碗煎六分、渣水一碗煎五分。
野山參可補氣。甘草,調和諸藥的藥物。干羗(乾薑),溫暖脾胃的藥物,可以用來回復陽氣。半夏,燥濕化痰的藥物,燥性明顯,也可以用來止嘔。肉桂,可以溫通血脈,可以補腎火,還能散寒溫脾臟來止痛。桔紅(橘紅),調理氣機藥物,可以促進脾胃功能,兼能化痰。廣木香,行氣藥物,可以調理脾胃氣機,用於脾胃氣機不順暢的腹痛。
本首藥籤出自「大溪普濟堂」。百年前的台灣,醫藥發展與資源遠遠不及今日發達,先民們身心不適時,除了求助鄉野郎中,也常會到宮廟請求神明指引或慰藉。日治時期的大溪名醫林長春(1906-1976),有感民眾在醫療上的諸多不便,於是參照古籍醫書名方,編設「普濟堂男、女二科」各一百首藥籤,提供信眾在病痛時前來拜神、求取藥籤,並依籤上藥方,買藥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