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五先生是近代中國圖書出版事業的重要人士,曾主持臺灣商務印書館。受訪者王春申先生為現任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雲五基金會董事長,也是王雲五先生的孫子。透過春申先生的口述,不僅能了解商務與中醫典籍的出版概況,更能仔細探究王雲五對中醫學的知識態度,以及其家庭生活與中醫藥的關係。
商務印書館在1947年9月在臺灣設立分館,1948年初,正式由上海本部運來圖書、文具儀器等書籍到臺灣,但其數量與種類不多,且沒有出版業務部門。1964年,部分從中國大陸遷徙來臺的股東們,商請王雲五接掌商務的臺灣分館,並將其改組為獨立公司。王雲五出任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後,便開始重新制訂出版計畫。王雲五率領下的出版業務發展,主要以百科全書式的概念為核心,以出版綜合性叢書為主。據林明昌教授的研究指出,按王雲五的學習歷程來說,他是以主題式的閱讀法吸收新知,類似現代人使用電腦關鍵字分類汲取、查找資料的概念,借此彈性的援引、延伸所需要的知識主題,創建出符合自己的知識架構。
如照片所示,在商務的叢書書目裡,與中醫典籍相關的有 :《黃帝素問》、《飲膳正要》、《傷寒論異》、《素問》、《本草綱目》等。辭典類則屬《中國醫學大辭典》,它是商務長銷圖書之一,為學習中醫者實用基礎的重要工具書。
關於王雲五的醫藥觀念,春申先生說,祖父時常強調「野蠻的身體」。平素強健的祖父,印象中是很少生病的。甚至於92歲逝世當天,仍按時上班。春申先生自小是祖父母帶大的,4歲半時搬來臺灣居住。春申先生回憶,小時候,若有一點小病痛,祖母都會拿出祖傳藥單,託人去抓藥、煎藥。若這些藥單真沒法治療,才會去找西醫。親戚朋友若生病了,祖母亦會借予祖傳藥單,讓他們去中藥房抓藥。聽聞祖母娘家親戚裡有學習中醫的,爾後這些親戚有的前往香港、舊金山定居,並開設中藥房,這些在唐人街開設中藥房的親戚,目前已傳承至第三代了。
王雲五先生曾說過,成功的出版人特徵在於激動潮流,而不是追逐潮流。此一見解同樣反映在他對中醫學的知識態度上。儘管面對五四西化反傳統風潮的主流影響,仍不追逐潮流,而是持平的看待國學經典,並對中醫學知識予以同等的尊重。同時,他也是個知識至上論者,認為中西文明互有優劣,應各取所長,無須一爭長短。透過書局海納百川的叢書出版物所搭建的知識架構,不難想見一代知識分子對知識多元論同等的尊重精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