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拍攝於1987年的高雄市小港區,為了拍攝大仁宮拆船廠由盛轉衰的紀錄團隊,找到一名經歷過「大仁宮拆船廠爆炸事件」的前拆船工人。他回憶當時正在廠區內執行作業,一艘千噸的油輪「卡納利號」的油泥因意外點燃而爆炸,這名工人受到波及,造成下半身肢障。該名因工殤造成行動不便的受訪者,一邊手工編織竹藤椅,一邊接受訪談;另外,紀錄團隊也找到了當時其中一家拆船業業主,談及大仁宮如何在國家政策調整與國際經濟分工的大環境下,從「拆船王國」的榮景逐漸走向衰弱,「大仁宮拆船廠爆炸事件」將勞工暴露在高風險場所的議題備受爭議,拆船業主因高雄港規劃、勞工社會運動與國際競爭下,逐漸轉向其他東南亞國家投資。
1986年8月11日上午,伊朗籍油輪「卡納利號」在高雄港第12號碼頭爆發巨響,因大仁宮拆船碼頭的拆解方式,是直接將船隻鋸半後,工人進入船體將各零件拆解,此方式較逐層拆解更加快速。然而,在拆船效率極高的背後,第一線工作人員必須冒著生命安全的危險;拆船所漏出的油汙,更是難以回復的海洋汙染。影片中的受訪者,不論是在事件中造成永久身障的工人,或是曾經憑拆船致富但事件後面臨產業轉移困難的業主,都抒發了自己的心聲,兩者不同的視角,呈現工業城市的發展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