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暨遶境儀式於民國 100 年被登錄為桃園市定民俗,是大溪規模最大及參與人數最多的民俗慶典活動,在地人常以「六月廿四」稱之。大溪普濟堂創立於日治明治 35年(1902),日治明治 41 年(1908)廟宇落成,至遲在日治大正 3 年(1914)開始便已有盛大的遶境活動及相關紀錄。慶典儀式迄今已延續百餘年,仍保有以大溪在地人組成之迎神團體「社頭」所組成遶境隊伍的傳統,是最難能可貴之處,迄今仍有 31 個由在地人所組成的社頭被列入名列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正式遶境名單,其中一半係成立於日治時期。
從日本時代迄今,每年普濟堂都會致贈參與遶境的社頭賞旗或獎牌,以表謝意,過去由正副爐主出錢製作,近年改由廟方管理委員會發贈。1980 年代之前廟方致贈給社頭的是「公賞旗」,取「由大公賞賜的旗幟」之意,形式包含印染類的西洋旗及印製旗、織繡類的頭旗、彩牌旗及三角旗等。因公賞旗的特殊性及價值感,得以彰顯各團體的地位、重要性及榮耀感,常見於遶境隊伍隊伍中穿插使用。 這面 日治大正 14 年 (1925)上有「奉迎聖帝」的旗幟,為大溪最早成立的社頭樂安社所擁有,是大溪地區現存最早的公賞旗,當年 8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便記載了賞予遶境隊伍特勝旗幟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