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速溶茶之製造流程。1970年代中葉起,臺茶外銷逐漸困難,因此開始推動茶葉加工品之研究,速溶茶即為其中一項。
由圖所示之製程可知,速溶茶可分為噴霧乾燥與冷凍乾燥兩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以較簡易執行之噴霧乾燥法開始切入,由當時場長吳振鐸先生與阮逸明技正啟動第一階段歷時三年之研究,於1979年(民國68年)完成,但效果不佳。主要是在茶湯萃取率低、濃縮比高且濃縮與噴霧乾燥過程香氣損失過大。1980年(民國69年)起啟動第二階段研究,主要是進口日本與丹麥製之茶湯萃取機、瑞典AIFA-LAVAL所製造的離心式蒸發濃縮機、ATLAS公司的鼓形凍結機、以及真空冷凍乾燥設備,進行實驗室級之冷凍乾燥製程研發。
新設備主要改善茶湯萃取與濃縮技術,並以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取代茶葉香氣會大量流失之噴霧乾燥法。1981年(民國70年)起,由當時的場長邱再發博士接續,仍有阮逸明博士主持,作進一步推動,建立速溶茶工廠,完成商業化製程開發。
2020年(民國109年)因生產技術已成熟,且技術已技轉,加上設備過時老舊,無法維修,因此整套設備報廢,完成整個技術開發之流程與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