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動輸送式茶菁萎凋機之研製與開發

照片為自動輸送式茶菁萎凋機運作中之情景。

茶業改良場為有效改善製茶流程中之日光萎凋,因受天候不良或短日照影響,造成人工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無法大量生產的狀況下,於1988(民國77)歷時3年,在凍頂工作站(南投縣鹿谷鄉),進行小型人工光熱式之茶菁萎凋機,改良為自動輸送式,替代日光萎凋作業之試驗,並開發出照片所示之成形機。本萎凋機以遠紅線燈管為光熱源,在萎凋機葉溫29-32的處理最佳,製茶品質也最接近日光萎凋,可縮短晚菁加工成本,亦解決天候不良影響,並提高茶菁萎凋效率。

茶菁萎凋機改良設計單元為,萎凋速度最大可達60-100公斤/小時,進菁與出菁間隔時間為20-40分鐘,光熱溫度控制範圍:32-38之間,光熱流通速度為10公尺/秒以下。

由於臺灣春茶生產其常與梅雨季重疊,無法日光萎凋,嚴重影響茶葉品質,本機研製後,可順利解決不良天候所造成之困擾。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黃淑英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部分資料來源:臺灣省茶業改良場民國八十年年報,P102-104.
  • 時間起
    199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