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拍攝時間為2005年冬季,正值烏魚捕捉盛季,每日清晨紅毛港漁會的「糶手」(註: 糶,發音同跳,拍賣員之意,即是買賣雙方的仲介協調角色)會進行「喊魚仔」,協助漁民登記返港後帶回來的漁獲量,在紅毛港老人活動中心前依序將烏魚排列在地上進行喊價。影片中以買家互相競爭得標方式交易,手寫下最後結標價格在三聯式憑據上,買家可持券付費給漁會代收購得,漁民則領據在三天至一週後到漁會兌換所得金額。
紅毛港的漁業活動最早可追溯自荷治時期,為南台灣捕獲量豐沛的漁場之一,因此中國沿海漁民會於每年冬至約前後二十天的漁汛期,以搭建俗稱「藏仔寮」的臨時魚寮暫居,形成季節性移民,至鄭氏政權晚期逐漸形成以姓氏為地區的漢人聚落。日治時期西元1925年成立「紅毛港漁業組合」經營近海漁業,戰後更曾在西元1962年列為全台漁獲量第十二名的漁港。
據紅毛港漁民相傳,從清朝至1960年代,在漁會成立之前都是以漁民上岸後直接在沙灘上將漁獲成堆,進行買賣。烏魚相關漁業交易是紅毛港形成聚落的起源,更成為都市化後地方重要產業標誌,是紅毛港在地獨特漁產種類,烏魚拍賣會場展現百年來絡澤不斷的漁業市場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