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拍攝於1998年紅毛港的飛鳳宮,時逢主祀保儀尊王境內廟會,由廟方神職人員家屬所拍攝,鏡頭隨著行徑隊伍走過紅毛港聚落的街道。難得的是,影片將漁村生活圈與台電大林發電廠緊鄰的工業聚落共存景象收入。紅毛港在1968年被劃入臨海工業區實施限建,影片的拍攝時間是1998年,仍可見到紅磚造的傳統建築房舍。
影片中,煤礦輸送帶橫架在街道輪廓30多年幾乎無變化的紅毛港巷弄上空,大林商港(高雄港大林商港區第六貨櫃碼頭)遷村計畫因協調困難而延宕;在國家經濟策略之下,高雄港第二港口擴建計畫於1975年正式完工,從此切割掉紅毛港與旗津、中洲的臍帶關係,限建、禁建維持第二港口地勤所需,也宣布接下來尚待遷村的日子將進入地景凝結的情況。
紅毛港漁獲量豐富,曾位列國內十二大漁港之一,然而因洲際貨櫃中心設在第二港口,銜接了紅毛港村落,加上重工業區環繞,嚴重破壞沿海地帶生態,影響當地漁獲量,影片中還可見到各國大中型企業貨櫃船隻進出,紅毛港的日常生活如此緊扣著國際貿易港灣,鄰居高汙染產業,在景觀巨大變化下,然卻保持以近海漁業為主的農村社會樣貌,形成各種不同產業景觀並存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