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米震後以生態旅遊,作為社區發展的火車頭,但對於綠生產和綠消費,較少關注。2004年7月,新故鄉文教基會的「小毛」孫崇傑和「小倩」蔡宜玲,這對建築背景的夫婦,決定親自收「潘(phun)」來做廚餘堆肥。這工作一直持續了好幾年,將有機廢棄物變成良質液肥及堆肥,再回到農田使用。
這一年9月,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承租並整理了田份仔(今紙教堂附近)廢耕多年的農地,成立桃米社區菜圃,號召有興趣的村民,一起加入有機種植的行列。只要自備種子,蔬菜所得可自己全權處理,唯一的條件是要採有機耕種,不得噴灑農藥。
桃米居民都有自己的耕地,對投入社區菜圃興趣較缺,最後幾乎是以桃米長青繪畫班的阿嬤和家人為主力,畫畫和種菜巧妙地連結在一起。地震過了10多年後,原本繪畫班的成員或老去或年邁,日漸無法負擔菜圃的種植工作,「新故鄉」因而決定收回,力行友善農業。
這裡種植多樣少量的各式蔬果,也有以自然農業養殖的蛋雞,生產真正的食物,為我們的後代子孫,預留一片永續的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