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十份仔家庭汙水處理池

921地震後,協助桃米社區重建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透過資源盤整與差異化分析,凝聚社區共識後在跨域合作下朝著生態村的重建願景邁進。從教育學習培力社區轉型的基礎,帶動社區導覽解說、民宿、餐飲、生態工法等產業之發展。然而面對社區永續發展的課題,諸如水資源仍待強化與改善。

埔里鎮內缺乏污水下水道,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道路側溝,並匯集到溪流,位處郊區的桃米,也一樣面臨這環境課題。為減低桃米坑溪流域的汙染負荷,在營建署生態社區計畫的支持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著手進行「十份仔家庭污水處理池」的設置,希望利用人工溼地淨化桃米社區的生活污水。

位於桃園國小對面的這片土地,是生態解說員邱富添和其兄弟所共同持份,在邱家的支持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雇工購料的方式,打造了面積約250平方公尺的汙水處理池,以處理旁邊學生宿舍的廢水為主。污水處理池共分3座,第1池是「好氧池」,分別種植布袋蓮、大萍、睡蓮等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中的有機物。第2池是「厭氧池」,池底鋪一層石塊,再舖上蚵殼增加微細孔隙,上頭種植野薑花。水在石塊、蚵殼下流動,因為缺氧水中的大腸菌會死亡,成為野薑花的養分。第3池是「生態景觀池」,即經過第1、2道自然生態過濾的水流入後,即完成人工溼地的淨水過程。

從2004完工直到2016年,地主原本經營的學生宿舍隨著桃米綠色旅遊的發展而整建為民宿前,家庭污水處理池一直是921地震後前來桃米進行社區參訪的重點之一,後因民宿停車需求,「厭氧池」上頭的野薑花已經清除改為停車空間。但十份仔家庭汙水處理池的存在,也影響到中國汶川地震致力於社區重建的NGO對人工濕地施作方式的改變,其對桃米的人工濕地能結合功能性、生態性與美學性落實到社區,深表讚佩。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桃米里
  • 地點-縣市區
    南投縣
  • 撰寫者
    顏新珠
  • 貢獻者
  • 時間起
    200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