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至2005年,營建署在台灣啟動一項先驅性的實驗計畫「社區風貌營造計畫」──生態社區示範計畫,透過部會推薦及公開甄選,全台共選出13個計畫、19個社區。
在此實驗計畫中,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提出「生態願景的提昇與深化-桃米生態村的沉潛、反省與再出發」入選,期望在生態旅遊已具備穩定基礎的桃米,可開展出生態社區更多元的樣貌,當中一項執行重點即為廢水淨化的處理。在特生中心的指導下,透過「雇工購料」的方式,「新故鄉」和桃米自主營造小組第2工班,攜手打造以處理農業廢水的「田份仔生態池」,以及桃米橋旁的「十份仔家庭污水處理池」。
田份仔生態池原為養殖池,「新故鄉」承租該地後,以生態工法營造成緩坡、多孔隙、多彎曲的生態池,池中設置生態島,在暨大公共服務的學生、社區居民和遊客的協助下,種下多樣化的原生植物。從2004年迄今,這處兼具淨水及景觀、保育功能的生態水池,白天蜻蛉飛舞,夜晚愛熱鬧的青蛙聲聲唱和,多年來黑冠麻鷺、白腹秧雞、紅冠水雞,安心在此養育後代。
從廢棄的養殖池,到日夜交錯著絕美的視聽饗宴,田分仔生態池的營造,不僅加深參與者對社區的認同,也讓鄉親看到家鄉最迷人的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