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位於崧嶺路122號的新竹市市定古蹟新竹神社殘蹟及其附屬建築的大門口,由王宸寧於2020年4月拍攝提供。
神社選址於松嶺山半山腰處,主祀當年攻台陣亡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95年(光緒26年)的乙未戰爭時,能久親王率兵攻打新竹,當時台灣剛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各地發動反抗的戰役,能久親王當時曾於此地紮營,並種植黑松,後人因稱山的東側為「松嶺」,選在這個「御遺跡地」建造神社可說是別具意義。第一代神社於1917年(大正6年)動工、次年落成。1938年(昭和13年)為擴大規模興建第二代神社,於1940年(昭和15年)完成。目前留有的遺跡是第二代神社,其中僅剩「社務所」與「參道」兩座較完整建物,當時台灣盛產檜木,檜木經久耐用,加上精細的匠工技術,使得建築經歷風雨能保留至今。設計者新竹州内務部土木課建築技師手島誠吾,為了設計新竹神社,特地回日本參觀了65座神社。屋角的「鬼瓦」與「懸魚」雕工優美,顯見昔日之華麗講究。1992年於神社成立「新竹收容所」,別稱「靖廬」,管轄外籍偷渡移工。2007年,靖廬主管機關從警政署換成移民署,當時以東南亞籍偷渡客居多。在2018年送走6名越南籍偷渡客和1名中國偷渡客後,靖廬正式走入歷史。
神社的社務所是當時全臺所建最大的,可見新竹州在當時政治地位的重要性;神社與新竹州廳位於城市直線的兩端,是日治時期「祭政合一」的證明。目前神社舊址並未對外開放,根據新竹文化局表示,未來規劃以「大公園計畫」之姿重新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