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張照片拍攝於2003年(民國92年),后厝國小的學童正聚精會神地作答午餐營養知識測驗。
根據后厝國小第21屆校友陳俥如女士表示,后厝國小在1970年代就有校內中央廚房,廚房職工每日提供熱騰騰的午餐給全校師生享用,猶記得她最喜歡營養午餐中的紅豆麵包,也是當時家境較為窮困的學童一天當中最能飽足的一餐。
戰後臺灣學校營業午餐的起點,可回推至1951年(民國40年),當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免費贈送的脫脂奶粉,發送至國小內幫助學生改善營養,推動了營養午餐運動的開始。1959年(民國48年)政府發起「麵食推廣運動」,搭配營養午餐計畫,麵食逐漸普及。後來由於國內稻米生產過剩,外銷虧本,因此在1981年(民國70年)發起「推廣米食運動」,將學童午餐主食改為米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