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後,政府延續日治時代的森林開發政策,在1957-1975年間,是臺灣林業蓬勃發展的時期,許多森林巨木遭到大量的濫伐,造成臺灣珍貴的原始森林資源快速消失,以及山地自然環境與水土保持的嚴重破壞。爾後臺灣開始實施本地原生林禁伐相關政策後,開始向國外進口原木,而多數的原木料都是從南洋(東南亞、印尼等地)經海運由高雄港進口,因為港口與運河相通,成為當時木材進出口的集散地。
1970年代,愛河中游的中都、龍水一帶興起許多合板工廠,尤以「林商號合板工廠」最為知名,全盛時期共有10間工廠。
因木頭笨重,運用人工搬運費時又費工,工廠便利用水的浮力原理,以拖船拖運的方式減輕搬運的力氣。當時從國外運來的木頭,都會在卸在高雄港的港口,浸泡數天後,將木頭一塊一塊勾拖木船後方,一路從港口經由愛河,拖至工廠。本照片即具體顯示當時以拖船將木材從高雄港,行經愛河拖運至中都一帶合板工廠的作業風景。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