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茶樹扦插枝貯藏試驗

圖為70年前魚池茶業試驗分所年報中,登錄之茶樹扦插枝儲藏試驗之扦插數量與扦插成活記錄表。由照片中可看出本份年報為由人書寫蠟紙後油印而成。

台灣光復後,茶園擴展迅速,傳統壓條法無法有效供應種苗,因此開始發展扦插域苗法。扦插前必須先選取適合扦插之枝條,稱為取穗;有時取穗地點過遠,或取穗後扦插床準備不即,扦插用之條條(稱為插穗)如不適當處理,就會脫水而嚴重影響扦插成活率。

本表刊載於魚池茶業試驗分所1952年(民國41年)之工作年報。試驗目的在於研究插穗儲存方法對扦插成活率之影響,並探討運送過成之包裝材料。將50扦插枝束成一捆,置於砂、苔蘚、木屑及炭粉四種材料內,置於暗而通風之貯藏箱內,每隔一、二日澆灑適當清水,保持正常水分,插穗分別於貯藏期30、20及10天後扦插。以砂之成活數顯著較其他處理高。主因砂可能是其可保持適當水分,而苔蘚、木屑經久霉腐,炭粉可能因酸鹼值與鹽分含量過高,而有礙插枝之生育。貯藏時間越久插穗成活數越減。為提高扦插成活率,採穗後盡快扦插扦,若無法即時剪穗扦插,插穗應放在陰涼處並注意保水,避免降低扦插成活率。

1990年茶業改良場執行之茶樹插穗儲藏試驗顯示,在適當保水下,一般茶樹插穗以儲藏1-2星期為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曹碧貴
  • 貢獻者
  • 時間起
    195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