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茶菁採摘精粗比較試驗

圖為70年前魚池茶業試驗分所年報中,登錄之茶菁採摘精粗比較試驗時,茶菁採摘程度對其萎凋效率之調查結果圖。照片中可看出本圖為由人書寫蠟紙後油印而成。

茶菁採摘程度不但影響其適製性,同時影響製茶效率與產量。在紅茶製造上,會影響其發酵能力以及萎凋速率。其中萎凋速率一直是紅茶製程中,最耗時間與空間之之步驟。

本圖刊載於魚池茶業試驗分所1952年(民國41年)之工作年報,主要探討茶菁採摘程度對產量、品質及茶樹生育之影響,並調查失水40%之自然萎凋時間。採摘分一心一葉、一心二葉及一心三葉等三處理,採摘愈粗,產量愈高,與採摘次數成反比;一心一葉全年採摘23次,一心二葉採摘18次,一心三葉僅14次,一心二葉如採摘適當產量可能提高,並有利茶樹生育。製茶品質茶菁採摘愈嫩品質愈佳,但僅葉底一項差異不顯著。鮮葉失水40%之自然萎凋時間,茶菁採摘愈嫩所需的時間愈短。若由產量、品質及經濟因素考量,茶菁採摘標準以一心二葉即可兼顧產量及品質。

當年小量印刷,都事先用蠟紙在鋼板上刻字為版,稱為刻鋼板,然後再以手刷或用油墨印刷機印製。刻好的蠟紙版如需修改,可以用蠟液塗平後再書寫,或點火溶解蠟紙上之蠟,使字痕跡消失後再書寫。刻鋼板油印大致使用到民國70年代初期。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曹碧貴
  • 貢獻者
  • 時間起
    195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