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竹蓮社區發展協會在「104年度新竹市社區總體營造徵選及輔導計畫」期末報告書中楊錫堯提供,為楊錫堯參與的子弟戲團在台上演出「亂彈戲」的紀錄照,飾演的是八仙呂洞賓,楊錫堯參與新竹子弟戲團至2015年已有45個年頭。子弟戲團意指業餘劇團,通常為同個村莊的居民所組成;亂彈名稱源自清朝中葉,清廷將崑曲稱為「雅部」,其他地方聲腔為「花部」,且統稱為「亂彈」。 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人有計畫地抹滅臺灣的漢人文化,其中比重最大的為臺灣人的道教信仰,所有道教寺廟的宗教活動都被禁止,每次向派出所申請道教神明的節慶活動,都被打回票。後來發現由子弟戲團以民俗活動申請就會通過,於是1920年代興起了以子弟戲團支持台灣人宗教信仰的風潮。新竹地區長和宮組成的子弟戲團是新樂軒、竹蓮寺是三樂軒、玄天上帝廟是振樂軒。 臺灣俗語說「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表示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可見亂彈戲在臺灣曾經很受歡迎。無論節令廟會或婚喪喜慶,激烈喧騰的亂彈樂曲,成為臺灣歷史舞臺重要的劇種。雖然隨著臺灣社會的變遷,戲曲由盛而衰,盛極一時的子弟團逐漸凋零,唯獨三樂軒至今仍活躍於竹蓮寺的相關慶典當中,為信眾與神明們進行精采的演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