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竹蓮話畫》中,竹蓮里長鄭煥堃提供,為坐落於竹蓮街100號的新竹市歷史建築竹蓮寺,見證著此地區信仰。現今所見竹蓮寺曾於2004年整修,經歷八年的古蹟修復工程,於2011年竣工,並舉行「新竹市竹蓮寺慶祝重修落成安座典禮暨建廟230週年紀念」。 竹蓮寺的前身為一觀音小庵,初始位於今南大路通往青草湖中的埔地,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一說為康熙末年(約1720年)閩南移民自大陸攜來神像;據《淡水廳志》、《新竹縣志初稿》所載,1781年(乾隆46年)莊德倡議遷廟,遷往竹蓮街現址,並於1796年(嘉慶元年)建成。據《新竹縣采訪冊》〈重修竹蓮寺碑〉所載:「自我塹(指竹塹城,今新竹)開創之始,農人築一小菴於御史崎(今柴橋、新光和光鎮三里)之平埔,朝夕功俸世尊,甚有靈感。時有土番擾境,出沒無常……新興莊居民雜處,朝廷設立巡檢蒞治。本城有莊仕德(即,莊德)者,倡首捐資,遂移建於此地」可見竹蓮寺之遷移與漢移民、原住民間的衝突有關,而觀音小庵屢有靈驗神蹟,保佑閩籍移民躲避原住民的侵擾。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人實施皇民化運動,新竹市僅存城隍廟、長和宮與竹蓮寺未被毀壞。美軍於1940年代對新竹空襲不斷,在地居民將竹蓮寺當作藏身處,傳說白衣觀音大士在空中張開衣裙、接住砲彈。走過時代的人,因而對竹蓮寺懷有特殊的信仰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