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取自《竹蓮話畫》中為鄭煥堃於2017年拍攝,照片中的圍籬維持著1950年代的樣貌,位於東南街28巷,舊時稱作「隘門巷」;又因整條巷子在1940年代有數家香粉工廠,在地人俗稱白粉(香粉為白色),每當曬粉時分整條巷內粉塊隨處可見,俗稱「白粉巷」。 早期香粉的原料是使用大理石,1894年(光緒20年)時使用的是來自上海寧波及天津的大理石;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則改使用花東、蘇澳等地所產的大理石。製作香粉首要步驟為將碳酸鈣(CaC03)滲水之後碾碎。電力缺乏的年代,是以三頭黃牛打轉拉磨碾碎,還須幫牛戴起眼罩,不然牛轉圈很快便會暈眩,並時時注意眼罩是否脫落,脫落會使牛隻發狂。1930年(昭和5年)《台灣日日新報》便有〈製粉工廠黃牛傷人 奔出不知去向〉的紀錄。碾碎後的碳酸鈣以電力磨成糊狀粉漿,接著進行分缸沉澱,取最上層的細漿、添加香料,以印模壓塊成形,再經一星期的日光曝曬、自然風乾。 每當曬粉時分,白粉巷內粉塊隨處可見,也是在地小朋友最高興時刻,小朋友們隨手拿到白粉塊就互丟,弄得整身髒兮兮如掉入粉坑。因為糟蹋白粉,回到家後勢必被爸媽處罰,朋友間總是互相拍去身上的白粉。這樣的嬉戲隨著白粉產業的沒落,已難再發生,沿街曬粉、孩提嬉戲之景成為在地人心中最難忘的回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