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52年(民國41年)臺灣茶樹品種及栽培面積分布情形

  

圖為張德粹教授與莊維藩技正所著之「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中「表三 臺灣茶樹品種、栽培面積及所佔茶園總面積百分率比較表」,顯示1952年(民國41年)臺灣各地區茶樹主要品種茶園面積及其所佔的比例。

「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為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前身)於1958年(民國47年)發行之該會特刊第25號。

文中記載,茶樹種類相當複雜,有數10種之多,其來源不一,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少數為臺灣原有品種或由印度傳入或由國內專家育成者。依據農林廳1952年(民國41年)所發表的調查報告,臺灣茶樹栽培面積42,405公頃,其中屬於改良品種(包括印度種及本省改良種),約佔60%,包括臺灣四大名種的青心大有10,437公頃占24%,青心烏龍8,503公頃占20%,大葉烏龍2,786公頃占7%,硬枝紅心2,883公頃占7%;阿薩姆910公頃,占2%。其他在來種16,886公頃占40%,以黃柑種為多。

黃柑種主要工製造紅茶,在此份統計資料後十年,即1960年代初期,黃柑種變成全臺種植最多的品種,目前則以青心烏龍之面積最大。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農委會圖書館
  • 撰寫者
    史瓊月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張德粹與莊維藩. 1958. 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特刊第25號. 照片拍攝者:史瓊月
  • 時間起
    1952
  • 時間分期
    拍攝時間:109年4月1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