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德粹教授與莊維藩技正所著之「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中「表二 臺灣各縣區內每年平均產茶量比較表」,顯示1954-1956年(民國43-45年)間,臺灣主要茶區之茶葉生產量。
「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為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前身)於1958年(民國47年)發行之該會特刊第25號。
茶樹的生長最適於氣候溫暖,空氣潮濕且雨量充沛的地方,台灣北部自宜蘭、基隆至新竹的山坡地帶,茶葉生產大多集中在這個區域。
據「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民國47年)文中記載,以1954-1956年(民國43年至45)之5年為例,全省每年平均粗製茶的總產量是1,370萬公斤,而台北、桃園、新竹三縣合計生產1,128萬公斤,佔總產量的82%,其中台北縣(包括台北市、基隆市及陽明山管理局在內)產470萬公斤,佔34%,新竹縣產350萬公斤,佔25.5%,桃園縣產308萬公斤,佔22%。台灣東部雖亦濕潤多雨,為土質不佳,致茶業生產很少,唯中部埔里與魚池一帶的山坡地,因地勢較高,氣溫比較涼爽,不如中南部平地的炎熱少雨,故亦形成一個特殊的產茶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