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影片是2020年(民國109年) 由于文正於苗栗後龍所拍攝,影片主題主要是東社老林玉蘭女士本段訪談最重要的是以在地耆老身份回憶早年族人牽田的內容,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古老的道卡斯語。
林玉蘭是在地道卡斯族西社人,1937年生(民國26年次),嫁到東社穎川堂鍾家,現在居住在娘家旁。本段訪談最重要的是以在地耆老身份回憶早年族人牽田的內容,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古老的道卡斯語。
林玉蘭表示,她從七、八歲就開始參加牽田,對於現在年輕一輩所辦的牽田活動,林玉蘭持不認同的態度,當然,這是因為她早年參與牽田的體驗而形成她的基本觀點,從服裝開始,她認為現在穿得太漂亮了,以前牽田大家穿的是黑褲、藍衫(大肚衫),女生要綁黑頭巾、赤腳,參加牽田的男生要戴竹編的帽子(包括舉旗手),地位高的人還會在上面插羽毛(雞毛),牽田辦理的時間有時在中元節有時在中秋節,但中秋節比較多(她記得阿嬤時代都是八月半較多)。都是晚上跳,因為白天要做工。
牽田時族人要準備麻糬、飯團、魚脯,大家互相配合出工。每次牽田會有三個人舉旗,族人也分成三隊跟著跳。舉旗是用麻竹做旗杆,都是那種做竹筏的長竹子,通常要兩個人從山裡扛回來。如果輪到先生要當舉旗手則太太要來幫忙(Ba-Dai:集合的意思),地上會有竹籃裡面放一些菜,然後由類似頭人(發音:You-Diu)的角色出來講一些話,提醒大家一些事,舉旗手與太太都喝一點酒後便開始出發跳舞。舉旗手右腳先在地上踏一下(發音:Ding-Dae),於踏步同時開始唱,大家雙手交叉牽成一列排成三隊出發,繞圈跳舞。跳舞時舉旗手身邊要有兩個人照顧,避免竹子倒下來,而舉旗的方式是將竹子綁在背後,竹子最上方有旗子,舉旗的人必須用手在背後護著竹旗,走路的姿勢也很特別,身體必須微半蹲,上身挺直才能維持竹旗的直挺,然後是以微蹲的姿勢踏一步頓一步後慢慢移動跳完整場(林玉蘭表示現在的舉旗手均全身站直與以前完全不同),跳的時候會圍成圈圈,跳完後大家分食麻糬、飯團、魚脯。牽田大多都是老人跳,東西社按年輪流辦,東社在紫雲宮前、西社在媽祖廟前,日本時代還有跳,後來老人家慢慢死後就沒有跳了,等劉政鴻作縣長時又重新恢復。
牽田唱的歌林玉蘭仍記得部分
歌曲發音:
A-Ba-La-Li-Lo
A-Ya
Bei-Do-Bei-Ga
Zai-Li-Lo-A-Ya
結束時唱
O-Ma-O-Ma-Guai
林玉蘭強調這種番仔歌不長,很簡單。另外牽田前還要做四個城門,用竹子編,大約一、兩天就做好了。位置分布在水境、萬應公前、東社九鄰前的路口、西社這邊一個,儀式舉辦完城門就會拆掉。舉旗的麻竹也是在儀式後鋸短,想要用的人自己拿回去。
林玉蘭記得的族語包括雞、鴨:Do-gu-dui。吃飯:M-man。飯:Ka-an。酒:La-gau。女生:Ma-li。女生很漂亮:Ma-li-ga-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