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影片是2020年(民國109年) 由于文正於苗栗後龍所拍攝,影片主題主要是記述葉蜚娥女士解說新港東社萬應祠的故事。
由於葉女士嫁入解大賓家族成為媳婦,而萬應祠週邊土地又是她公公家族所有,萬應祠還是她先生(已歿)出資興建,葉女士解說萬應祠的由來具有文化上的代表意義。萬應祠所在的位置正巧是新民里的最角落,位於小丘上方,下方的校椅三路可通往校椅里、高鐵苗栗站與台鐵豐富站,若以行政區來看,萬應祠的位置正巧在新民里與埔頂里的交界,前方則有北勢溪流經。據東社民眾說明萬應祠原址是社區較為偏僻的地方,附近未興建住宅前,該處也是社區民眾的墓區。
現有萬應祠的前身為臺灣民間常見的田間小廟,除開口外皆是由石板搭成,葉,當地人原來都以為這是一個土地廟,拜的是土地公。直到附近要興建住宅,葉蜚娥先生請乩童來看,乩童起乩後表示這個小廟中的神明不是土地公,說是大眾爺,要金身,於是在竹南的佛具店替祂刻了金身,模樣是透過託夢來傳達,因為樣貌很凶,讓人不敢直視。過程中葉蜚娥女士將神像的披風掀開,可以看出這個神像的造型是一個武將,而她也一再稱呼這(神像)是「番仔」,因為新民里當地居民是道卡斯族,在日本統治期間曾經跟日本人發生過衝突。我們隱約可以看出神像背後有一塊石板,透過三次擲筊得到聖筊後,得到神明允許得以將神像移開,可見神像背後的石碑上刻著「顯靈萬應公香位」。
葉蜚娥女士認為這間小廟已有四十多年,早年大家樂盛行時,來求明牌的人曾將神像的臉抹成粉紅色,女性的臉,後來她再請示乩童把神像的臉換成黑色(最早是豬肝色)。10月28日是這尊神像入廟的日子(作為生日),玩大家樂的人曾將生日改為重陽。葉蜚娥女士認為雖然附近整塊相連的土地都屬於他公公家族所有,但她一再表示就是這個廟的土地不是他們家的,但究竟是誰的也沒有人知道,不過以她先生建廟,而小廟維持多年沒人有反對,因此推論這塊土地可能還是他們家族有關。
根據陳水木表示大約1997年(民國86年)、1998年(民國87年) ,他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與文物收集,他曾經來到此地,當時小廟仍未改建,未改建前的小廟裡面是一塊石碑,印象中寫著可能是「萬眾爺」或「萬善爺」,當地人都稱這塊地的老地名是「番仔園」。我們認此一萬應祠可視為道卡斯族文化漢化的一個代表,並與新港西社解大賓家族有關,有其文化上的重要性,應加以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