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輪紋葉枯病診斷特徵與發生生態

輪紋葉枯病診斷特徵與發生生態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輪紋葉枯病診斷特徵與發生生態

照片為罹患嚴重茶輪紋枯病之茶樹葉片。

輪紋葉枯病以其在茶樹葉片上,造成輪狀擴散之枯萎症狀而得名。在茶樹葉片的病徵,遠看與茶樹常罹患的赤葉枯病類似,但仔細觀察可以觀察到此種病害與赤葉枯病發生季節不同,罹病病徵不同。此病病徵初期為圓形水浸狀褐色壞疽斑,感染部位的組織較濕軟,部分病斑可見同心輪紋,後期逐漸擴大呈深褐色不規則狀乾癟病斑,病斑中央可見灰白色扁圓形繁殖體,嚴重時造成落葉及枝葉乾枯死亡。

輪紋葉枯病病菌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好發於低溫多雨的季節,病原菌可於罹病組織上越冬,至適合環境再經由風雨傳播,成為初次感染原,在北部文山茶區已有零星發現,樹勢強的臺茶12號也會感病,且發現點已有擴散現象。

茶園通風及冬季清園,是防治本病最佳之策略與作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胡智益
貢獻者
參考資料
引用來源:寧方俞、呂柏寬、陳柏蓁、胡智益*。2018。茶業專訊105期。臺灣茶樹新紀錄病害-輪紋葉枯病。
時間起
2018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