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夜浪拍岸》首演

1988年田啟元創作《夜浪拍岸》劇本,同年首演於1988年世界人權日。前一年1987年中華民國解嚴,對於人權的概念覺醒、社會運動頻繁。,三個演員扮演不同角色之變換中,對於農民、老兵、雛妓等問題進行討論,並對當代知識份子在面對社會現況時的迷思進行批判。此作品可謂當代知青對台灣這些年所發生的事件及現象之見證與批判,期望以此作品喚醒社會對於弱勢人權之關懷。

 

從田啟元手寫的《夜浪拍岸》第一次編劇方法手稿中,可見田啟元對於聲韻、戲劇結構來自「金箭雕翎月光刀,金戈鐵烏舞戰袍」,從聲韻的押運架構結合數學幾何理論進行理性之分析,如巴哈於其所譜寫之音樂中,理性得由對位法建立系統達到平衡之美感,並衍生出舞台設計、服裝設計之概念。欲達到「聳動的暗潮,吉光片羽在空中的閃爍」的意境。

 

《夜浪拍岸》中一開始便大玩聲韻遊戲,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與「江南可採蓮,荷葉荷田田」如巴哈創意曲般交錯對位,從田啟元之手稿推斷,應該是想造成如此效果。田啟元的作品中,往往可以感受到其使用聲音的方式具有如音樂般的節奏性,並運用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去營造變化。由田啟元之手稿更能確信,他將聲音視為一種音樂使用之手法。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皇冠小劇場
  • 別名
    900-004-I001
  • 地點-縣市區
    臺北市
  • 撰寫者
    林哲立
  • 貢獻者
  • 時間迄
    1988/12/11
  • 地點-緯度
    25.054193
  • 地點-經度
    121.546882
  • 活動主辦單位
    臨界點劇象錄
  • 時間起
    1988/12/1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