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清末桃竹近山地區粗製茶主要交易系統圖,拍攝於新竹縣峨眉鄉富興茶業文化館(前身是富興製茶工廠),富興製茶工廠是日治時代由富興村曾姓家族所興建(民國33年),2006年(民國95年)被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於2011年(民國100年)修建完成,致力於辦理導覽體驗及各類茶葉推廣活動。
臺灣茶葉在1860年代,外商在北臺灣開始植茶與引進福建安溪的製茶師傅與技術。在清光緒年間,開始大規模在新竹種植,並積極獎勵茶葉生產與引進優良茶種與製茶技術。
著名的茶產地如咸菜硼(今關西)、龍潭陂茶區及北埔、峨眉茶區,茶寮是茶農製作粗製茶環境,60公斤為單位的茶乾裝置棉布袋中,透過挑夫挑至當地的集散市場,經茶販採購,透過河運、海運等方式送抵淡水、臺北大稻埕進行精緻包裝,透過茶葉審查與調製,進行茶葉品質管控,再透過淡水河運送至淡水港銷往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