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拍攝於民國66年(1977)初,拍攝地點為昔日金瓜石鑛區禮樂煉銅廠左側最高山頂,為拍攝六張照片經剪接為一整張全景,畫面中為禮樂煉銅廠建廠前哩咾地區景觀,哩咾原為水南洞(註)沿濱海公路往東兩公里處的一處小型聚落,過去有農田與居民二十餘戶,以耕農、捕魚為業。 此地原有三十五公頃土地屬於私有,為興建禮樂煉銅廠,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收購手續後,在整地前與居民達成補償協議,將居民遷往他處居住,聚落信仰中心威遠廟則經地方熱心仕紳努力爭取經費,在水南洞漁港上方山腰處擇地重建。現在圖中村莊已消失,其後興建於此的禮樂煉銅廠也已廢止,本地成為荒廢地帶。 註:今所習稱之「水湳洞」,在日治時期舊名「水南洞」,直至目前地籍資料仍使用「南」字。「湳」字的使用,乃出現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北部濱海公路開通後,路邊設一客運招呼站,取名時誤植為「水湳洞」,才從此為人所沿用。水南洞地區於七坑口附近有一天然海蝕洞,因此有一說「水南洞」更早期的舊稱為「水濂洞」,直到日本時代才改稱,後來出現的「湳」字字義為泥濘之地,於地名解釋上更有謬誤之處,基於上述兩項理由,金瓜石鑛山在地文史工作者仍主張應以「水南洞」為正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