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1960年代之前,臺灣各地為了婚喪喜慶、迎神賽會及日常娛樂消遣的需要,會由地方宗族、仕紳、頭人、廟宇組織號召成立音樂性組織,如南管、北管、什音、大班鑼鼓、客家八音等。成立於日治大正年間的桃園大溪永福同義社即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約在日治昭和年間開始參與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日遶境儀式。
永福同義社於戰後,先後聘請三峽大埔屬西皮派的陳吉、來自雲林屬福祿派,在本地從事礦工,並曾在歌仔戲班擔任教戲先生的「烏憨仙」、屬西皮派的基隆得意堂陳萬億及許朝旺等人教授北管曲樂。由此機緣,永福同義社所屬北管流派,因而經歷了由西皮,轉福祿,又再轉為西皮派,成為大溪眾北管團體中少數西皮派的北管團。
永福同義社因師承於基隆得意堂北管先生,在北管陣頭用具使用上也處處仿效。基隆地區的北管團體,約在1990年間開始流行不鏽鋼材質製作的鼓架、鼓車、鑼架、鑼車及頭旗車等陣頭用具,同義社也先後購買了由「白鐵賢」製作的不鏽鋼花籃鼓架及鼓架車、鑼車、頭旗車等出陣用具,照片中即為同義社北管組出陣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