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子弟軒社,如:北管、南管、什音、八音、大班鑼鼓等,其人員招募來源及組成方式,大致上分為四種,一為地緣:由鄰近區域居民組成;二為業緣:由相同職業或產業成員組成;三為宗族緣:由家族內成員組成;四為組織緣:由同一組織,如廟宇信眾、商行會社成員組成等。1920年(日治大正9年)成立,參與桃園大溪普濟堂關帝君聖誕日遶境儀式的三層福安社,即是由大溪三層地區(現福安里及美華里)一帶居民組成的地緣組織。
三層福安社的組成以協助地方居民婚喪喜慶、支援福安宮的慶典儀式、參與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遶境儀式為主要目的。為了展現輸人不輸陣的精神,每年約在農曆6月10日左右,社內陣頭如:北管、神將、童仔等就會開始夜練,一方面讓老社員可以鍛練體力及重拾陣頭技藝,一方面也可以招募新手傳授技藝。本張照片當中即可看到一位成年的社員,教授約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學習千里眼及順風耳童仔迎請的技藝。初學者先不穿戴童仔,空手練習腳步及法器持拿方式,待熟悉之後才套上童仔進行全套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