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為戰後初期溪湖鎮的米糧店一景,圖片左邊的木檯為米品展示的櫃子,可以看到下方木板寫著「米」,店鋪後方還有成堆包裝好的袋裝米。另外,此店除了販賣米糧之外,也提供鈣肥販售,在圖片右方清楚看見一袋可零買的肥料「硫酸鈣」。
1948年(民國37年),臺灣省政府發布〈臺灣省政府化學肥料配銷辦法〉與〈臺灣省政府化學肥料配銷辦法施行細則〉,開始推行「肥料換穀」政策,並持續實施到1973年(民國62年)終止。政府為了徵收米糧,便透過制定肥料與米穀的兌換比例,使農民以米穀兌換化學肥料,只是當時,肥料兌換米股的比例一直被調高,造成農民生活困境。
可能是因「肥料換穀」政策的實施,過去碾米店只賣米,1950年代前後為了方便農民買肥料,米糧店也經營肥料販售。過去台灣農民習慣以人畜糞便當作肥料,到了日治時期由於日本政府提倡使用化學肥料,農民的施肥習慣也逐漸改變。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