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茶葉外銷前的秤重與裝箱。圖中可見一個個茶箱準備裝茶,圖右位置較高的先生正在秤重,秤重後的茶葉再倒入茶箱中,圖左的工人茶箱中已倒入茶葉,正在做整理及封箱。
於清代道光年間,台茶只能賣往廈門及福州。1860年簽訂天津條約後,外商看中台茶的商機,紛紛進駐淡水河周邊開設洋行。至於推動台茶產業發展之關鍵,有兩種說法:一為任職於寶順洋行的「杜德」將台茶售往美國的而獲得巨大商業成果,讓台茶在海外市場一炮而紅;一為寶順洋行之買辦「李春生」,在促成這項交易中居功厥偉。
杜德與李春生亦積極在北部推動茶葉增產,使茶區由文山堡拓展到七星(現陽明山麓)、基隆等地。杜德並首創機械化製茶,由廈門及福州引進烏龍茶製造技術,升級台茶品質,並建立台灣茶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