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本時期送藥生及寄藥包

跟日本時期送藥生及寄藥包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日本時期送藥生及寄藥包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日本時期送藥生及寄藥包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日本時期送藥生及寄藥包」為《人類世界八大行業的祕密藥師篇。牛奶糖可以讓你長命百歲?!》創作過程中輔助說明人類歷史發展中與藥師及藥品等相關知識的素材之一,包含兩張圖像資料,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穿插呈現。
  1925年以後,藥師逐漸取得合法執業的地位,但當時的藥師人數仍然不多,加上交通不方便。為了販售自家藥物,藥廠就發展出「行動藥局」的概念:它們招募送藥生,挨家挨戶推銷自家的藥品,並將藥品寄放在居民家中,提供「先吃藥、後補錢」的收費方案──俗稱「寄藥包」。藥包裡的藥也會畫上示意圖,或用臺語諧音轉化,幫助不識字的民眾理解藥品用途──像是在藥盒上畫蝦子、烏龜、掃把,在台語發音中「蝦龜掃」就可以讓民眾了解這是一款可以治療氣喘的藥品。藥品吃完了、過期了也不用擔心,送藥生也會定期協助更新藥品,甚至了解每戶人家通常使用的藥品種類。這種藥品通路體系曾經是台灣醫療服務的主流,隨著藥房林立,加上勞保、健保制度實施,1980年代後便逐漸沒落。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0/04/25
媒體類型
圖稿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