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生態放流」為《2048 亡魚感?》創作過程中作為輔助說明與臺灣周邊海洋生態相關議題的素材之一,包含生態放流的必要資訊,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和字卡穿插呈現。
正確的「生態放流」行動,指的是經過專業評估,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選擇對的魚」進行放流,讓受訓後的關鍵魚種回到大海,修復生態。「對的時間」是要選擇在放流的物種適合的季節、水溫;選擇「對的地點」則可以提高放流物種的存活率,且應該避免同一個地點短時間放流同一個物種,以免影響放流地點的自然生態循環;而「選擇對的魚」,是只用於生態放流的物種,應避免使用外來種、基因轉殖種等,而應該選擇當地原本的物種,並確認每個放流生物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