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珊瑚礁生態的汙染」為《2048 亡魚感?》創作過程中作為輔助說明與臺灣周邊海洋生態相關議題的素材之一,說明造成珊瑚礁生態污染可能的三種來源:分別為不當的捕撈方式、水質汙染與防曬油等環境汙染,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影像穿插呈現。
珊瑚礁生態系可以說是大海搖籃,提供許多海洋生物一個躲避天敵、安心吃飯、生育的家。在珊瑚礁中,藻類會吸引小魚、而小魚再吸引大魚,還有洄游性的海洋生物年年造訪,可說每年給臺灣的沿海漁業送上滿滿大補包!而台灣珊瑚的多樣性,和澳洲大堡礁可是同一個等級,但是現在因為污染的緣故,不只台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珊瑚都嚴重受損,汙染源包括過度捕撈、潛水漁獵,甚至毒魚、電魚、炸魚以及水質汙染等人為的傷害下,導致作為生物棲地的珊瑚礁逐漸失去以往的生命力,產生白化現象;珊瑚礁是對於溫度十分敏感的生物,只要溫度略為升高攝氏一到兩度,珊瑚就會死亡,因此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傷害是最大且最全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