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春季茶山茶園中可見穿梭不停的採茶工人,以全套配備整裝於茶園間採收的情況。採茶工人身上以繩子將採茶籃綁於身上,對於茶樹間距較窄的茶園而言,這樣的方式移動較為方便,一方面能加快前進速度一方面方便投擲手上茶菁。
早期茶籃以竹篾手工編織而成,現今多以塑膠機械編織居多,前者較為重且重量不一,後者輕便且重量一致。因秤重時須扣除竹籃重量,重量不一的竹篾編織茶籃於秤重時,常考驗著茶園主人的算術速度與能力,在茶園間已然成為一種須具備的反應能力,現今機械編織茶籃大小重量一致,較易於扣除計算重量相對減輕工作負擔。
每年的春冬二季是烏龍茶產區最為熱鬧的季節,通常中低海拔一年可採收5-6季、高海拔2-4季,因近年來人工銳減導致機械化或是放棄採收夏、秋茶的機率增加。因缺工問題許多以手採茶為主的茶區逐漸以機械取代,尤其為高山茶區因載運採茶工及搶工因素,開始逐漸改由採茶工班或機械採收。中海拔如鹿谷地區則因茶葉種植地往高山地區移後,當地採收裝況反而保留「放伴」的採茶工習俗,以工換工的方式確保各家茶葉品質,由茶農掌控採收品質,而非以採茶班工頭為主導的採收模式。製茶流程則保留家庭式工廠居多,缺少高山茶區機械化茶廠輔助以茶農經驗導向製茶,非常依賴製茶師專業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