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8年(民國,107年)刊載於茶業研究彙報37卷,由蕭孟衿與吳聲舜撰寫的「臺灣山茶之發現、調查、分類學釐清及利用現況」論文。
臺灣山茶係臺灣山區原生的山茶屬植物之一,可供製作不同茶類。臺灣山茶雖早在清朝時期就有報導,但一直到日據時期才有學者及官員陸續調查;除了進行植物分類學的研究外,同時評估其製茶的可行性。當時認為印度茶樹品種製作紅茶品質勝過臺灣山茶,欲在臺灣生產紅茶,仍以種植阿薩姆種為宜。有關臺灣山茶的分類,最新被定位成種的階級,學名為Camellia formosensis。
目前臺灣山茶除了茶業改良場當做育種材料,為臺茶18號之父本之外,僅有高雄市六龜區和桃源區及南投縣魚池鄉有少量產製;由於其具有特殊風味,不同於一般茶葉產品,常有特定茶葉喜好者至產區蒐購。而臺灣東部山區發現的永康山茶,因與西部的臺灣山茶外部形態特徵略有不同,目前被歸為臺灣山茶的一個變種,學名為C. formosensis var. yungkangensis,它會散發出類似蕈類的濃厚氣味,製茶後風味獨特,頗具商品價值。
作者指出,目前茶農栽種的臺灣山茶是採用播種或扦插育苗。播種方式易使茶樹產生變異,導致採摘期和製茶品質不均一。臺灣山茶以發展製造紅茶、綠茶、青茶 (烏龍茶) 和緊壓茶較具特色。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