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6年(民國105年)刊載於茶業研究彙報35卷,由戴佳如、林秀橤與陳右人等六位研究人員發表的「從兒茶素類及茶湯水色差異判別普洱茶與臺灣特色茶類」論文。
臺灣綠茶、文山包種茶、清香型半球形包種茶和熟香型半球形包種茶的個別兒茶素含量中,以EGC和EGCG為主。而曬菁茶及普洱生茶以C、ECG和EGCG為主,且曬菁茶及普洱生茶之C和EC含量皆比所收集之台灣茶類含量高,且達顯著性差異。茶湯水色部分,散狀普洱熟茶及緊壓普洱熟茶之茶湯a値最高,與其他茶類達顯著性差異,東方美人茶和紅茶與曬菁茶和普洱生茶之茶湯a値亦達顯著性差異。依據所收集之試驗茶樣分析結果,C和EC + C之相對含量應可作為判別普洱生茶與台灣不發酵茶和輕、中發酵之部分發酵茶之輔助因子,普洱熟茶與東方美人茶和紅茶則可以水色作為判別之輔助因子。
目前臺灣沒有生產普洱茶。因此,僅開放自中國大陸進口普洱茶,為防止不肖廠商假藉普洱茶名義夾帶其他茶葉進口,建立普洱茶判別指標有其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