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5年(民國104年)刊載於茶業研究彙報34卷,由劉千如、蘇彥碩與蔡憲宗等六位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低甲基黃嘌呤類茶樹品種 (系) 之篩選」論文。
茶葉含有的咖啡因屬於甲基黃嘌呤類,能刺激人體中樞神經,促進大腦興奮的一種興奮劑。但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保持茶葉風味和營養成分的低咖啡因茶,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低咖啡因含量的茶樹育種是生產低咖啡因茶葉的方法之一。茶葉中所含的甲基黃嘌呤主要以咖啡因為主 (約佔茶葉乾重2-5%),另含有少量的可可鹼 (約佔0.05%) 和茶鹼 (約佔0.002%),是咖啡因合成途徑的前驅物。
本計畫針對臺灣目前現有之茶樹栽培種及地方品系,共124種品種 (系),取其夏、秋及春季茶菁,測其咖啡因、可可鹼及茶鹼之含量。結果顯示咖啡因及可可鹼之含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茶鹼在季節間無明顯差異,品種 (系) 間比較初步將臺灣目前現有之栽培品種及地方品系之咖啡因含量分為三級。皋盧、武夷、金龜及烏骨仔其秋季咖啡因含量分別為18.01、18.93、19.26 及19.53 mg/g,為所有品種 (系) 中低於20 mg/g,屬低咖啡因之品種。
本計畫已初步篩選出皋盧、武夷、金龜及烏骨仔4個咖啡因含量低於2%的低咖啡因品種,未來可利用於低咖啡因茶樹育種。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