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5年(民國104年)刊載於茶業研究彙報34卷,由林秀橤發表的「山茶科植物內生真菌研究」論文。
山茶科植物內生真菌目前研究甚少,本研究以山茶科植物-山茶花-作模式植物,進行內生真菌相關研究應用,期能達到促進茶樹生長及降低病蟲害對茶樹影響之目標。
結果顯示,成茶之內生真菌分離率以白茶最高,達28.18%,其他茶類之內生真菌分離率皆低於5%,利用分子生物技術方法測定成茶之真菌量,結果得知真菌量隨著茶類製程而有差異,真菌量多至少分別為:不發酵茶 (綠茶)、部分發酵茶 (白茶、包種茶)、全發酵茶 (紅茶),故推測揉捻步驟對生內真菌之存活有直接影響。十種試驗成茶經過熱水沖泡後即未分離出任何內生真菌,顯示茶經過熱水浸泡即不會有內生真菌存活。山茶花內生真菌相會隨著部位而有差異,根部內生真菌相較葉部豐富,分離率可超過50%,且與植物種(species)有關,Camellia sasanqua之內生真菌相較C. japonica豐富;葉部內生真菌分離率與植株樹齡呈正相關,隨植株齡期越大內生真菌分離率則越高,可達90%以上,而C型之內生真菌形態型出現在各試驗植物葉部。
作者指出所有成茶經過沸水浸泡五分鐘後,即無法分得任何內生真菌,故一般熱水沖泡法之飲茶習慣下不會有內生真菌存活在茶湯中之疑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