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嘉義大學農藝學系陳彥安碩士論文,題目為不同季節與光照條件對臺茶20號茶芽生長與茶葉品質之影響,指導教授是黃文理博士。
茶(Camellia sinensis (L.)Kuntze)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全球茶葉生產量與消費市場均逐年擴大中,以大葉種紅茶為主;茶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特用作物,年生產量約1萬5千公噸,則以小葉種茶樹製成的半發酵茶(包種茶、烏龍茶)為主。本試驗選取茶改場於2004年(民國93年)時以2022品系為母本與青心烏龍為父本雜交選育出適應性廣、生長勢強且茶葉品質優良之臺茶20號(迎香)為材料,比較南投竹山地區中等海拔(約800m)、日照時數有顯著差異之兩處茶園,在不同產季下之茶芽生長之影響。
試驗結果顯示,春、夏、秋、冬不同季節間及光照條件下對茶芽之農藝性狀包括葉長、葉寬、葉厚、節間長、乾鮮重等有顯著差異,以夏茶有最大的茶芽葉部性狀與節間長度。冬茶生育度數為657.5˚C ,生育天數48天,平均日累積溫為13.7˚C,而夏茶生育度數為584.4˚C,生育天數54天,平均日累積溫為10.8˚C,這兩個季節的日累積溫較適合茶芽生長,秋茶生育期間氣溫過高、茶芽生長過快,而春茶期間則日累積溫過低非茶芽生長最適條件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