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60年代後期「王錦珍茶行」贈送零售商的茶海

照片為「王錦珍茶行」第二代經營人王敏超先生所示,為西元1970(民國60)年代贈送零售商的一只茶海。茶海沒有握把,一面有葫蘆圖案及葫蘆為記字樣,另一面則有茶行名稱、電話及住址等資訊。

這只茶海的構圖與製造水準普通,商標與茶行資訊是第二次繪製後,利用比較低的溫度燒製,已部分脫落,屬於平價的產品,藝術與文創價值並不高。該茶行從西元1950(民國40)年代後期,開始贈送茶海給零售商,最早的一只茶海似一個大一號的茶杯,沒有杯嘴,使用並不便利。照片中的這一只茶海的設計與造型較為實用,只是短時間重複使用,杯緣會燙手。

早期功夫茶的泡茶工具極少用到茶海,甚至到西元1970(民國60)年代仍不普遍,「王錦珍茶行」贈送的茶海,推測當時已有使用,當作較新奇的贈禮。再由臺北市市話升碼的沿革上看,西元1952(民國41)年由4碼改為5碼,1958(民國47)年即由5碼改為6碼,1975(民國64)年由6碼改為7碼,1998(民國87)年由7碼改為8碼。因此,這只茶海應該是民國60年代初期的產品,屬於第二代的產品。與第一代產品比較,茶海上開始印製有商標,而且這個商標已沿用至今。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阮素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